青海省投违约的背后,血和泪的教训,不可不知

牵连各方神经的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省投”)债务危机有了一个特别的进展。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中融-享融18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保证人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国投”)已与中融信托正式签定协议,将收购该信托计划对青海省投全部剩余债权,债权收购款将在一年内陆续支付完毕。



此举被视为中融信托成功上岸的信号,而中融信托率先坑的新闻震惊了资管圈;此番青海国投出手收购上述10亿债权,令中融信托率先跳出青海省投债务泥潭。而投资者情绪平稳,并对方案表示支持。

尽管这一协议背后仍然存在未知因素,但是比起其他深陷其中的信托公司而言,中融无疑是“幸运的”。比起中融信托,其他资管机构恐怕没有那么好运了。

据悉,青海省投的运营状况仍在不断的恶化,前段时间中泰信托的发布会再次证实这一点,而国内评级机构也将青海省投的长期信用评级调整至垃圾。

而回顾青海省投的事件的背后,有这样几点教训不可不知,不可不鉴,都是血和泪。

教训一:青海省投不是城投

青海省投,无疑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很多投资者之所以栽在青海省投,跟青海省投这一极具误导性的名称有很大的关系。相信在很多投资人一看青海省投四个大字,就把它当成了隶属于青海省府的城投公司,而青海省投的非标融资相当于地方债务的一部分。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地方债务是必须得以认真解决的,而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青海省投的信托是政信类信托,安全性不言而言,投资者正是冲着这一点来选择相关信托产品。

然而现实却给投资者狠狠一巴掌,与青海省投有关的信托根本不是政信类而属于工商企业类信托公司。两者的风险处于不同的层面,自然最后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实质重于形式,判断一家公司是否为城投,关键不在名字,而在以下三点:



第一点:股权结构

从某查软件中可以看到,青海省投的大股东是青海省国资委。从股权来看,这似乎是一家城投公司,但实际上青海省国资委下辖有大量的国有经营性企业,青海省投只不过是因为名字比较特殊,所以给人的一种它是城投的误区,但实际上它只是一家国资委控股企业。

而如果是城投企业的话,股权结构就会非常简单,一般都是对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国资委100%控股。随便搜一家城投公司平台的股权结构,就能看到这一点:股权集中,且政府占主导。



第二点:主营范围

股权结构只是一方面,仅仅依据股权结构还不能做出精准的判定。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那么判断的第二个依据就是主营业务范围。

来看一下青海省投的公司介绍: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地方国有企业,是资源开发、能源生产和金属冶炼为一体的管理类企业,主要经营授权的国有资产资本运营,主要产品有电解铝、煤炭、水电和火电等等。

从数据上来看,根据青海省投2018的公告显示:其大部分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冶金,它是一家典型的冶金公司。

如果是城投公司的话,其主营范围一般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运营及相关开发,土地整理等。经营范围的差别,一目了然。对于城投公司而言,收入的大比例来自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此外还有少部分来自于租赁,电力等公用事业以及土地整理开发收入和房地产销售收入,但占比最大的就是工程建设,也体现其的职能定位。

第三点:应收账款债务人

这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属于量化标准之一。如果说公司股权结构和主营业务范围是属于判断城投公司的定性标准,那么应收账款债务人则属于定量标准。

在青海省投2018年公告中可以看出,其应收账款占比最大的几家公司分别是铝材,钢铁和冶金有限公司,事实证明这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国有冶金公司,城投与否一目了然。

而对于城投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其应收账款债务人大部分为财政局和工业管委会,而且应收账款的账龄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关键是,所有应收账款均没有计提应收账款损失,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至此,青海省投的外衣是彻底扒开,这不是一家城投公司而是国有冶金公司。遵循以上三个标准来,基本就能够判断一家公司究竟是为普通的国企还是城投。

如果仅仅是普通的国企,政府现在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解决方式。随着经济的下行压力的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的突出,政府对地方国企破产容忍度有所提升。但是对于代表地方政府的城投债务而言,从区县到省级政府都不敢怠慢。

对应到信托产品上,一个是属于政信类信托,另一个属于工商企业类信托,两类产品的分析框架还是有相当的差别的。



教训二:公司品牌不是全部

目前与青海省投有瓜葛的信托公司当中,除了中融信托提前上岸以外,其他信托公司依然深陷其中。中融信托本金能否按时偿付,仅通过其自身的公告看还存一定过得变数,还要从后续的实质性兑付进展才能看到最终结果。毕竟担保人自身,也是债务缠身。

据统计一下目前违约的信托公司来看(SGT,ZR,GD,HXGJ,ZH),这些信托公司当中既有位列头部的信托公司,也有那些排名相对靠后,近年来违约较多的信托公司。青海省投的案例可以清晰的看到信托公司品牌并非万无一失。

即使是作为头部的信托公司,有大股东背景加持,外加良好的风控和优秀市场化手段处置手段以及行业和人才积累,也并不能保证其发行的产品一定万无一失。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向投资者反复强调的一点。观察一个信托产品,最重要是交易对手自身的经营实力和区域位置,而与信托公司品牌只是其中一个要素,是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要素。很多投资者在购买信托产品的时候,往往冲着信托公司的品牌购买产品,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误区。



从目前情况来看,青海省投债务重组和进展依然缓慢,信托产品违约遥遥无期,而投资者承受了实质性损失。

教训之深,不可不察。

教训三:重视区域刻不容缓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不涉及任何区域歧视,一切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违约事实 。从青海省投的沉重教训来看,西北地区内的政信项目亦或是工商企业类项目,在选择的时候都应该慎之又慎。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贵州独山县县委书记被双规的新闻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个财政收入只有10亿的县城,在新任书记入职以后,大肆举债搞开发建设。据统计各类债券和非标债务高达400亿,结果可想而知。违约一片,领导也锒铛入狱。

粗略计算一下,400亿的非标融资即使按照10%年化利率上一年有40亿元,对于财政收入只有10亿的独山县而言,实在是无力回天。本金不吃不喝尚且需要40年,更何况如此高企的利息呢?连利息都支付不了,更遑论本金的兑付了。



由此可见,区域实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后续进展

前几年的国家级会议上,青海省曾就青海省投的债务问题,向上级报汇报过。也得到了上级的批复,然而一年过去,截止到目前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方案或者解决思路。

虽然青海省投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但是明眼人一看都是坑。

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损失是确确实实。血和泪的教训啊,三点思考请投资者务必牢记。

误将国企认城投,中间多少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