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孙东东:别让民族品牌无声谢幕


近日,有关中国国产钢笔质量和民族品牌“英雄”钢笔没落的讨论在自媒体上发酵,有激进者力挺“国企股份制改造谋出路”,也有人怀旧伤感老品牌的黄金岁月。通览这些议论,其核心是对民族工业品牌的认识问题。


曾几何时,以“英雄”钢笔为代表的民族品牌群是中国制造的标杆,这些品牌既是让国内消费者信得过的质优产品,也是在国际市场上赶超洋名牌的生力军,“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等结婚“三大件”是属于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然而,回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随着引进外资、股份制改造等改革,众多的我国自主知名品牌也随之消失。昔日驰骋在中华大地的“永久”“凤凰”“飞鸽”等九大自行车品牌已披上了“洋装”;曾经是化工部优质名牌的“京字牌”轮胎、胶鞋早已不知去向;“北京牌”“牡丹牌”电视机,“上海760”轿车、“北京130”卡车等无数民族工业品牌已无影无踪。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前提下,这些老品牌更新换代不及时,其没落可以说有部分自然原因。但老品牌的树立非朝夕之功,优胜劣汰不能意味着弃之如敝屐。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者为了引进外资和股份制改造,不惜丢掉老品牌。这种行为,丢失的不仅是本企业的品牌,更重要的是丢掉了企业多少代人辛辛苦苦创下的商业信誉等无形资产,浪费了潜在的市场竞争机会。


在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力和前途命运的要素。正如燕京啤酒集团总经理李福成所说:“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到20%,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额在全国商品出口额中不足10%。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我国企业的品牌由于缺少历史积淀,寿命相对较短。地方政府、企业过于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忽视企业运行中的企业精神、品质等文化积淀,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用此话来形容品牌竞争再恰当不过。看看“奔驰”“宝马”“耐克”“三星”等世界知名品牌,哪一个不是靠着品牌竞争从一个国家的民族自主品牌出发,打遍全世界。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能随意丢弃老品牌,中国工业走向世界,必须强化品牌意识。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对那些传统的具有良好商业信誉和竞争力的民族工业品牌,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扶植。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结晶,强化品牌意识,不仅仅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要需要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树立品牌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克服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浮躁心态,技术上精益求精,经营上合法合规。从产品的内涵上反映出民族品牌的价值。


来源:《环球时报》、北京大学法学院官网

作者:孙东东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的观点与看法。

免责声明:文字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更多法律资讯和优质课程的获取,欢迎关注法宝学堂公众号(ID:PKUFBXT)!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