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新春特辑 之“银行兴衰”合集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中国银行业四百多万从业者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宏观经济向下的大背景下,银行这一顺周期行业承受着许多压力,利率自由化、金融脱媒等浪潮更是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地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2019年的逆风中,一些银行举步维艰——包商银行被接管,锦州、恒丰银行纾困。然而更多的,却是银行业者们在围城中寻找突破,在突破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仰望未来的努力。

为了回应整个行业寻求破局与转型的决心,同时也为了让业外人士一窥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全貌,我们团队特别推出了“银行兴衰”系列专题报告,以飨读者。该专题用海内外鲜活的案例,回顾历史上那些金融巨子们的风光与失落,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成功与失败背后的深层原因,最终挖掘出在银行业内乃至整个企业界共通的经济规律。

专题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

-- 中国海南发展银行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由于我国各级银行多受到政策保护和政府支持,商业银行倒闭破产案例很少。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海发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倒闭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当下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海发行成立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海南省。然而不幸的是,该行成立时却面临着海南泡沫经济的“退潮”。再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海发行经营了不到3年时间即宣告倒闭清算,为这家“短命”的银行染上了浓厚的时代色彩。海发行的历史,时间跨度虽短,内容却十分丰富。从海发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令其失败的直接原因?面临银行经营危机时,海发行的“前车之鉴”又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专题之二:亚洲巨人的急速陨落

--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堪称日本版的“国家开发银行”。它组建于日本战后百废待兴的时代,承载着政治任务和经济复兴的期望。它见证并参与了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的复苏、增长和繁荣,但却沉迷在了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中,并最终走向破产之路。

从长期信用银行身上,我们不但能领略一家企业的成败得失,更能看到半个世纪间日本经济的轮回起伏。当周期的大潮来临或消退时,居于其中的银行该如何自处?长期信用银行的失败案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专题之三:美国百年老店的坍塌

-- 华盛顿互惠银行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名字,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牺牲者”名单上。但实际上华盛顿互惠银行在当时的美国可谓鼎鼎大名,2007年按照总资产排名,它是美国的第6大银行。

华盛顿互惠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银行业并购浪潮中崭露头角,并着重发力于零售和房地产贷款业务。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盲目的扩张和业务的集中,华盛顿互惠银行如一颗新星般升起,又如流星般陨落。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经营业务当中的哪些风险点?企业利用兼并重组达到战略目标时,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专题之四:被1英镑收购的英国银行业巨头

-- 英国巴林银行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在世界银行史上,英国巴林银行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早在1803年美国政府向拿破仑求购路易斯安纳时,巴林银行就为当时的美国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连英国王室也在它的客户名单中。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安然度过了几近两百年后,巴林银行却因为一个期货交易员的投机而倒闭,并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贱卖于他人。

巴林银行的破产,不但凸显出衍生品市场的风险重重,更警示着我们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以巴林银行的失败为教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银行内控方面的启示?下面的文章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专题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美国银行业倒闭潮

-- 伊利诺伊大陆银行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随着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这一议题也日渐升温,成为商业银行必须直面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打破各家银行旧有的“一亩三分地”格局,加快行业间的竞合;意味着赢者通吃,而落后者的淘汰将不可避免。为了冲出重围,不少银行果断喊出了“做大做强”的口号。

然而“做大做强”的道路,必定是充满着荆棘。回顾美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历史,就有不少银行倒在了“做大做强”的路上,伊利诺伊大陆银行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分析伊利诺伊大陆银行的失败历史,正在进行战略扩张的银行同仁们可以抓住哪些市场规律?又可以为潜在风险做哪些准备?

相关报告原文链接

1、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中国海南发展银行

2、亚洲巨人的急速陨落——日本长期信用银行

3、美国百年老店的坍塌——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

4、被1英镑收购的英国银行业巨头——英国巴林银行

5、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美国伊利诺伊大陆银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