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有干不完的活!—高通中国区董事长(二)

紫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中芯国际地位分析

当然,我们前面也说过,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技术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之上的,但因为后者的生产成本较高,有可能在数十年内都无法取代硅的地位,因此只能在高性能计算机、国防通信等不差钱的地方应用。

集成电路,英文缩写IC,简称芯片,就是把大量的晶体管压缩、集成到一块半导体晶片之上,然后封装而成。

第一代芯片,叫模拟芯片。

包括两类——

通用芯片(运算放大器、数据转换器、滤波器);

专用芯片(信号处理芯片、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

这个行业的龙头是德州仪器和博通,得益于二战以来,美国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的庞大需求,积累深厚,我国在这块目前有亮点的种子选手不多,就不展开了。

第二代芯片,叫数字芯片。

又分成两大类: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先说逻辑芯片,这个行业在二战以来,巨头不断涌现,可以说是半导体革命的主流战场。

从大型计算机时代的IBM power系列芯片,个人计算机时代的英特尔、AMD,手机时代的苹果A系列、高通。

数字时代,计算能力的迭代演进是主旋律,技术门槛极高,也因此一直都被美帝占据着武林霸主的地位。

半个世纪以来,在这个领域,欧洲日韩都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却从没有非份的举动。

我国高层曾经恨过,也曾经大力政策补贴,搞自主可控,可惜控出来了“汉芯”这样的骗子项目,后来也就不了了之,断了念想。

那么,中国有没有机会呢?

其实是有的,逻辑芯片要做大,关键是两点:起得早、技术好。

比如手机芯片时代,各家安卓芯片用的都是英国ARM公司设计的架构技术,这种技术功耗低,天然适合电池瓶颈突出的移动设备。

那么,ARM在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种技术的呢?

1985年,也就比英特尔晚了几年。可惜在PC电脑时代,ARM芯片只能用在一些低端电子设备上,光芒被英特尔掩盖,但正是因为起得早,技术成熟,当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英特尔想追都追不上了。

改朝换代就这样发生。

在传统芯片领域,技术已经成熟和完善,我国想追上,其实是很难的,几乎不存在机会。但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传统的技术架构已经陈旧,注定难以适应,新的机会其实非常多。

比如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英伟达的GPU芯片得以广泛被应用,股价在过去3年暴涨了14倍。

另一家公司赛灵思,他的FPGA芯片被广泛用在数据中心上,在云计算的云端领域占到先机,股价3年翻倍。

还有一家以色列公司Mobileye,其芯片在智能驾驶辅助芯片上占有了90%的市场份额,2017年被英特尔以150亿美元收购,收购前同样是3年翻倍。

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是海量的,应用市场却是分散的,几乎每个应用领域都需要定制化的专用芯片。

这就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机会。

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一些美国的新兴公司,中国近几年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寒武纪的芯片架构,被集成到了华为海思芯片里,成为世界上第一款人工智能专用通讯芯片。

比如比特大陆,其区块链芯片技术垄断了这个行业80%的市场,独步全球。

比如独角兽创业公司地平线的无人驾驶芯片、云知声的语音识别芯片。

特别说一下,目前我国在人脸识别算法领域的几个独角兽公司,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目前的估值都超过了150亿元,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中的几个。

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资本的泛滥、和下游巨大的应用市场,在人工智能的芯片研发和算法上,中国AI行业龙头纷纷获得了超额估值,发展速度强劲,在金融、安防、手机、汽车等不同行业都极为繁荣。

相反,美国的科技行业由于被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五大巨头垄断,创业公司得到的资金扶持其实在减少,创新动能趋弱。

目前美国AI行业的创业公司,获得高估值的并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以及相关的芯片、软件、零部件。

两国在业界上的地位,已经不分伯仲。

回到A股市场上,由于龙头AI公司普遍都还没有上市,因此值得关注的主要是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公司,比如做智能音箱芯片的全志科技、做安防视频芯片的富瀚微、做指纹识别芯片的汇顶科技。

数字芯片的另一个领域,是存储芯片。

这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也是这一轮轰轰烈烈的中国半导体投资浪潮的主战场。

为什么主战场会是在这里呢?

两个原因:一是强烈的需求,二是我国政府看到了机会。

前面说过,我国政府在20年前,曾经因为芯片之痛,企图在数字逻辑芯片上发力,最后功亏一篑,为什么今天又卷土重来呢?

需求方面,我们后面再讲,先说机会在哪里?

机会又可以拆解成两方面:一是能力,二是门槛。

今日的中国,能力和20年前相比,早已非吴下阿蒙,无论是资金调动能力,还是人才积累,都已经是昔日的许多倍。

这是过去20年间通过大规模基建工程、航天科技工程、高铁工程的成功所逐渐积累起来的,也是当下我们敢于挺进大飞机、半导体产业的底气所在。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意识到,存储芯片和逻辑芯片相比,技术门槛要相对低一些,更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这就是为什么在存储领域,美国相对较弱,产业链更多被东亚地区所霸占的关键。

在资金密集型产业里,我国政府放眼全球,几乎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从未遇到过对手。

这正是我国政府敢于在这个领域投入重兵、集中攻坚的信心所在。

可以说,底气已经有了,信心也有了。

现在,我们进一步探索——

日韩台存储芯片产业先后崛起的历史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说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机会呢?

存储芯片的发展,其实已经有半个世纪,最早是英特尔发明的。

那时候的芯片叫RAM,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一断电数据就会消失,最主要的一种叫DRAM,在电脑上起着提升运算速度的辅助作用,俗称内存。

当年英特尔发明出内存技术以后,日本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于是组织了国内的五家大公司一起来集中攻关:富士通、日立、东芝、三菱、NEC。

这里面的转折点在于:英特尔是一家创业公司,技术虽然是他发明的,但毕竟还不够成熟,五家日本公司一起杀进来,资金实力和研发投入比他强多了。

于是没过两年,日本公司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就大大超越了英特尔。

结果就是,英特尔被迫退出了存储芯片的价格战,黯然神伤,转而向CPU逻辑芯片的市场进军,铸造了另一个辉煌。

而日本军团,自1970年代起,到1990年代末,基本垄断了这个市场,生态链发展成熟,上游设备和材料行业极度繁荣。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日本半导体产业链崛起的要点:起得早、砸钱多。

既然砸钱就能做起来,既然一个行业里的玩家超过5个以上,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应该不会太高,于是在1990年代,韩国和台湾的后来者开始进入。

他们的进入方式并不一样。

先说韩国。

韩国人的竞争武器很简单,就是砸钱、扩张产能、压低成本、打价格战。

韩国财阀和日本财团的资本结构是不一样的。

日本财团的控股权掌握在银行手上,要确保盈利能力,保证投资收益率,在价格战激烈,亏损压力巨大的时候,银行便会选择对该产业的放弃和退出。

而韩国财阀,当时的控股权普遍还掌握在创始人手上,扩张欲望强烈,意志坚定,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关系深厚,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支持。

从1990年到2012年战争落幕,20多年过后,日本昔日的半导体五虎已全部退出了半导体业务,其中三家(日立、三菱、NEC)将内存业务剥离,最后卖给了美国的美光科技。

这就是今天的内存市场格局: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坐上了老大、老二的位置,跟老三美光一起垄断了这个市场95%以上的份额。

可以看到,韩国的崛起,起步比日本更晚,能够后来者居上,只有一点:砸钱多,用亏损和时间熬死了竞争对手。

再说台湾。

台湾的资金实力显然不如韩国,因此成功的路径主要依赖于分工专业化。

一个芯片的生产流程,包括上游的设计、设备、材料三个环节,中游的晶圆制造,下游的封装和测试等环节。

不同的环节,对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上游的设计、设备、材料等环节,对技术要求更高;中游的晶圆制造,前期对资金要求更高,后期随着存储密度的提升,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游的封装测试,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环节。

早期,规模不大的时候,芯片公司都是大包大揽的,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后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竞争变得激烈,后来者便往往从某一个细分环节切入,依靠专业化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台湾人就是这样的思路,设计环节有联发科,晶圆制造环节有台积电和联电,封测环节有日月光。

每一家公司都聚焦一点,不断提升竞争力,以跟日本和韩国的巨头们抢夺市场,就这样一步步壮大。

到今天,台积电的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几乎垄断了中高端的晶圆制造市场,尤其是最顶尖的7纳米技术独此一家,无论是三星还是英特尔,都做不到。

可以说,台湾是半导体行业代工模式的创造者,主要通过分工专业化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

其实,欧洲的ASML光刻机的崛起,同样是分工专业化的逻辑。

早期的光刻机,行业龙头是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我们知道,两家公司都是光学技术的集大成者,在照相机、复印机等多个光学领域有着强大的产品线。

但正是因为产品线庞杂,精力难免分散,对光刻机的技术投入便不如ASML;

而后者,本来是飞利浦公司的半导体设备部门,1960年代就成立了,有着相当的技术积累,1984年分拆独立之后,专注在光刻机技术上的打磨,逐渐就超越了日本的对手。

总结一下:

内存行业在半个世纪的演进过程中,市场格局天翻地覆。

日本通过进入时间早、资本投入大,在早期建立起了完整的内存产业生态;

韩国则通过资本补贴、打价格战的方式,在资本密集型的内存中下游市场上崛起,吃掉了日本公司的份额;

台湾则通过分工专业化,在芯片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单点突破,尤其是晶圆制造、封测两个环节上崛起为行业龙头;

欧洲的ASML,在光刻机领域的崛起,同样是通过分工专业化实现的。

进入早,并通过高资本投入崛起,我国并不缺少案例,比如LED产业、光伏、光纤宽带、新能源汽车,都是如此;当下的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芯片,也正在走着这条路;而存储芯片产业,我国进入的时间显然不算早了,能够学习的路径只有两条:韩国的资本补贴战略和台湾的分工专业化战略。

对于这两条战略,稍有常识的都清楚,我国政府与企业正是此中高手。

2014年,“中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俗称大基金,募资金额超过1300亿元,正式拉开了我国半导体战略的冲锋号。

为什么会在这一年推出半导体国家战略?

看看下面这个表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历年石油进口金额:

我国历年半导体进口金额:

很明显,2011-2013连续三年,我国半导体进口金额出现了快速飙升,并一举超过了此前最大的进口商品——原油。

2015-2017年连续三年,我国半导体与石油的进口金额差距,甚至拉大到了千亿美元的量级。

数据的变化,使得2013年开始,半导体取代了石油,成为影响我国战略安全的核心利益,不得不出手。

而2011年-2013年,半导体进口金额的异常飙升,主要的原因则是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以及我国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崛起。

智能手机与PC电脑相比,不仅仅是人手一部手机所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更是内部存储芯片需求的爆炸性扩张。

此话怎讲?

原来,早期的电脑,主要使用一种存储芯片,即内存DRAM。

如前面讲到的,内存在断电之后数据会消失,主要是辅助提升CPU运算的速度;

那时候,存储数据的,主要还是靠软盘、硬盘、光盘等机械式存储手段,半导体还无能为力。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机械式存储的缺点暴露无遗,毕竟巨大的体积几乎没有压缩空间,你让一部巴掌大的手机怎么能看得上笨重的机械式存储呢?

于是,闪存NAND FLASH被引入进来。

闪存是一种断电也不会丢失数据的半导体存储技术,早期的时候由于技术不成熟,容量有限,主要用在了U盘、MP3播放机上面。

但有一个优点,是闪存无法被忽视的:它的体积可以做的很小,随着技术的进步,密度和容量可以不断提升。

自从引入了手机作为存储载体之后,闪存的市场规模开始爆炸式成长,并且在技术进步之后,进一步渗透至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

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从此诞生!

可怜的是,闪存最早是由日本东芝发明的,可是今日的东芝,闪存业务已经被甩卖,退出了这个行业的角逐,跟内存时代的英特尔如出一辙。

2017年,中国芯片进口2600亿美元,其中存储芯片进口总额886.17亿美元,占比三分之一,同比增长38.8%,是增速最快的部分。

其中,韩国产芯片的进口规模达463.48亿美元,同比大增51.3%,在总进口中占52.3%。这里面,储存芯片的双龙头,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018年,中国存储芯片进口额达1230亿美元,同比猛增1188.9%,势头不减。

强劲的需求增长和国家安全考虑,让存储芯片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成长的主战场,其中闪存NAND FLASH又是关键。

我们看下面这个表:

注:晶圆厂条形图标注时间为投建开始时间与首次投产/量产

这是我国当下半导体产业的主要投资项目和规划。

可以看到,规模最庞大的是以下几个项目:紫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中芯国际。

其中——

中芯国际做的是纯晶圆代工,由于和台积电技术差距太大(中芯14纳米,台积电7纳米),长期来看只能跟着喝点汤;

福建晋华和台湾晶圆厂第二名的联电合作,进军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电子内存产品,市场前景有限;

最值得关注的是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两大项目。

先说合肥长鑫。

长鑫做的是手机内存产品,成长性不如长江存储进军的闪存业务。

不过,就市场格局而言,内存主要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垄断,巨头们有很强烈的控价意愿,所以跌价风险较低,只要产能规模上来,技术差距不大,就有可能实现长期盈利。

长鑫的DRAM内存项目投资超过72亿美元(495亿人民币),分三期建设,整合了合肥政府、大基金、兆易创新等三方力量。

目标2019年三季度推出8Gb LPDDR4,到2019年年底,产能达到2万片一个月;2020年开始规划二厂建设;2021年完成17纳米技术研发。

进度顺利的话,19nm内存2020年12.5万片月产能满产,预计占全球内存产能8%,年产值50亿美元。

再说长江存储。

如果说长鑫只是地方队的话,长江存储则是真正的国家队,整合了大基金、紫光集团的力量。

论规模,长江存储预计投资240亿美元(1600 亿人民币),比长鑫项目大三倍,同样是分三期建设,包括武汉、南京、成都三座工厂;

论技术,长江存储实力最雄厚,拥有1000人的研发团队,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到2000人以上,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0亿美元。

进度也是最快的,目前已经发布了全新3D NAND架构Xtacking,将I/O速度提升到3Gbps(目前业界最先进的速度值是1.4Gbps)。

按照计划,长江存储将在2019年下半年量产64层128G产品,月产能2万片;

到2023年,长江存储的目标是实现64层3d闪存30万片月产能满产,年产值100亿美元以上,预计占全球闪存产值的20%以上,并在技术上发布128层256G的业界最先进产品。

综合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的投资计划,2020年是个关键时点。

之前,主要是工厂建设、设备采购、研发测试;之后,将进入到大规模量产和良率爬升、技术超越的阶段。

如果说,下游的晶圆厂投资是个苦生意,靠的是资金补贴+熬时间实现,是国家的强力意志体现;

那么,下游需求扩张推动下的上游需求——设备与材料,就是我们投资者的最大机会了。

哪家公司能够坚定执行台湾式的分工专业化战略,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哪家公司就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这股投资扩张浪潮里的“十倍股”。

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有着非常繁多的细分领域,比如:

设备,有光刻、刻蚀、薄膜沉积、过程工艺控制、检测、清洗等不同环节的细分领域;

材料,有硅晶圆、光罩、靶材、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硅微粉等等;

对于投资者来说,主要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该领域是否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以保证标的公司的持续成长潜力;

第二,该领域是否存在技术革新的可能性,如果技术上不存在革新,本土公司是很难靠质量(这通常是本土公司的弱项)拿到订单的;

第三,从投资节奏来说,2020年之前,主要的看点是下游产能投产带来的设备需求,2020年之后,主要的看点是下游量产、扩产带来的材料需求。

第四,最重要的观察点,是哪家公司进入到了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的采购清单,以及订单的份额占比。

我们以长江存储截止2019年4月的设备订单中标情况为例子:

长江存储共采购了212台国产设备,占总设备采购数的12%,也是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单一采购方。相比而言,其他国内芯片厂目前对国产设备的采购比例仍在10%以下。

这批订单对国内芯片设备公司的营收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微半导体:

2017-2019年4月,来自长江存储的设备采购分别为5台、11台、26台。这26台设备带给中微半导体的营收贡献在7.6亿元左右,相比2018年的2.4亿元已经出现了大爆发的势头!


北方华创:

2018年,来自长江存储的设备采购只有5台,贡献营收约1亿元,2019年截至4月的设备采购已经有27台,贡献营收约2亿元,同样有大爆发的势头!

好了,让我们总结一下:

上一个十年,智能手机革命驱动了半导体行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存储芯片的需求高增长,并带来了涨价潮、国家安全忧虑和中国产能大跃进的浪潮。

下一个十年,半导体的需求增长将由5G通信、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革命所持续推动。

在持续增长的需求驱动下,在政策补贴的推波助澜下,我国半导体行业在光电器件、功率器件、芯片的设计、设备、材料等上游环节存在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如果说,早期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成功,主要是发生在封测、二极管、三极管等低毛利率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

那么未来,主要就是看高毛利率的创新研发环节,谁能够在技术上获得突破,谁就能够跑出来。

在过去十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爆发过程中,美日韩台的对手曾经强大得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康得新、信维通信、大族激光等一批十倍股公司仍然见缝插针的成长。

未来的半导体行业,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优秀公司脱颖而出。

风险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行业

02

高成长和高风险是如影随形的,而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最重要的风险在于两点:

1、行业的周期性

2、补贴政策的扰动

先说第一点,行业的周期性。

半导体从来就是一个成长与周期双螺旋式上升的行业。

成长来自需求的扩张,周期则主要来自供给的脉冲式扩张。

如何理解这句话?

半导体的制造环节,投资规模巨大,一个项目从立项、工程建设、试产、良率爬升、满产,周期可以达到2-4年;

通常下游需求旺盛、价格高涨的时候,就会引来新进入竞争者的大量项目立项,一旦项目纷纷投产,势必就会导致产能的过剩,形成价格暴跌。

这又会导致部分实力弱小的竞争者退出,加上下游需求的成长,价格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就形成了半导体行业的周期规律。

不过,这一轮的下行周期跟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浪潮关系不大。因为2019年上半年,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几个本土大厂都还没开始量产呢。

主要原因是,经过几年的技术进步,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巨头的主流工艺良率在不断提升,而且此前扩建的工厂也在陆续投产,供应量年增长20%左右,而智能手机市场饱和,需求停滞。

一增一减之间,供需失衡,新的周期就降临了。

不过,这只是下游的产业链情况,而对于上游的设计、设备等环节来说,目前烦恼还不存在。毕竟,已经开建的项目,开弓没有回头箭,该采购的设备还是要采购的;而等到本土产能在2020年后量产,随着5G、无人驾驶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需求爆发,周期将再次向上。

再说第二点,政策补贴的扰动。

政策什么时点退出不好说,不过通常和该产业的成熟度。

而半导体行业,要获得类似的地位,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这方面的风险暂时也不用担心。

总体而言,半导体行业未来的机会远大于风险,是我国高端制造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

- END -

本文转载自中君临 《半导体投资的核心机会和风险是什么?》,仅供分享交流学习之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